刘奎龄,字“耀辰”,号“蝶隐”,榜其庭院曰“怡园”,故画中常署“怡园蝶隐”,其画斋名曰“种墨草庐”、“惜寒堂”。刘家祖籍浙江绍兴,清乾隆年间由静海移居土城,系天津“八大家”之一的“土城刘家”。1885年6月13日刘奎龄生于天津。
刘奎龄堪称自学成才的全能画家。4岁就开始仿描剪纸动物和花卉。7岁入私塾,接受了几年私塾教育后,刘奎龄进入青年会普通学堂学习,开始接受新式教育。不久又转入天津民立的第一小学读书。10岁时,刘奎龄开始描绘昆虫和家禽。
1904年,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创办天津敬业中学,即天津南开中学前身。刘奎龄曾进入敬业中学首届班学习。后辍学在家,从此开始自学绘画,并逐渐走上以卖画为生职业画家的道路。
1907年,天津《醒俗画报》创刊,不久刘奎龄受聘为画报绘图。1911年刘奎龄在天津东马路民立二十五小学代班任教,1912年被天津《新心画报》聘为画师。36岁以后,刘奎龄最终放弃了各种社会职业的选择,成为了一位以笔耕墨耘为生的自由职业画家。这使刘奎龄的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更加精诚专一,在探索中找到了最佳的艺术感觉,并逐渐走向了其艺术创作顶峰的辉煌阶段。
刘奎龄一生创作颇丰,其作品涉列题材广泛。擅画走兽、花鸟、昆虫、翎毛、山水、人物、佛像、罗汉、博古等。可谓“无所不能,无所不精”。在动物画中,其尤以狮、虎见长。其作品在表现方法上极富创造性,他善于观察,能将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,纳入幽淡宁静、田园风光、深山大泽的大自然景观中,构成了区别于古代动物画的独特意境。
刘奎龄 双羊
在技巧中,他博采众长,融汇中西,独创“湿丝毛法”、“景衬法”、“计白当黑法”等动物画技法。刘奎龄的动物画作品,不仅品种众多、造型准确、千姿百态,而且技法娴熟、描绘精微、形象生动;在他的花鸟画中,又以善画孔雀闻名。设色艳丽而雅,用笔细腻而劲。尤其是对禽鸟羽片的刻画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,独创了“点掇法”、“注彩法”、“墨积法”、“色积法”等花鸟画技法。作品充满吉祥、和谐、恬静的氛围。其代表作《上林春色图》深得徐悲鸿大师高度赞赏,在中国近代画坛独树一帜。
刘奎龄耄耋图
|
刘奎龄的绘画艺术在研究宋院体画、元、明、清诸名家巨匠的基础上,又广受并蓄;学习西画画法、郎世宁画法及日本竹内栖凤技法;将西洋画以及日本南画之色彩、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,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。其作品造形准确,形态逼真;笔墨生动,色彩雅丽;刻画工细,纤毫毕现;生动自然,雅俗共赏。独辟蹊踁,自成一家。堪称近现代工笔花鸟动物画大师。
刘奎龄扇面
|
刘奎龄的艺术之途很不平坦,其绘画艺术尝受到吹毛求疵的莫须有的争议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刘奎龄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、重视。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务。1958年毛主席在接见并展阅刘奎龄父子的画作后,亲切地对刘奎龄与其子刘继卣说:“博古通今,刘门出人才”。
1967年6月12日,时年83岁的刘奎龄在天津土城去世。永远地放下了他那曾经创造出数以千计珍品的画笔。
但正如毛主席所说:“刘门出人才”。其绘画艺术由其子刘继卣、其孙(刘新星、刘楠)其孙女(刘蔷、刘葵),以及其学生、再传弟子们得到了全面的继承与发展。
刘继卣(1918——1983),天津市人,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杰出的中国画艺术大师。是我国连环画艺术的奠基人之一。其自幼受其父的影响,酷爱绘画,十六岁入天津市立美术馆西画系,系统学习了素描、速写、水彩、油画,并从刘子久学习山水画技法。十八岁开始卖画生涯。解放初期在文化部艺术局搞创作,后转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。一九五五年创作的《武松打虎》,曾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创作奖;一九五六年创作的《闹天宫》组画,曾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,受到好评。他临终前抱病创作了巨幅中国画《双狮图》,献给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。刘继卣以他高尚的品格、精湛的画艺为祖国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。他长于工笔、白描和重彩,后多画写意,融中西画法于一炉。他笔下的人物、动物、花鸟、山水形神兼备,画风严谨,独具特色,名满天下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”
刘继卣大闹天宫1
|
文化部艺术局工作,1950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员。先后创作了一批享誉画坛的作品。1957年曾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。出版个人画册多种。刘继卣画的人物仕女、花鸟走兽,多为工笔与写意相结合,在其绚丽多彩和准确造型的基础上,显得格外凝重、奔放、潇洒、传神。他的作品把西洋画的情调渗透进中国画的意境中,却丝毫不露痕迹,形成自己独特风格。他的艺术成就,引起当时美术界的重视。此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,屡获好评。刘继卣以他高尚的品格、精湛的画艺为祖国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。他长于工笔、白描和重彩,后多画写意,融中西画法于一炉。他笔下的人物、动物、花鸟、山水形神兼备,画风严谨,多为工笔与写意相结合,独具特色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 美术界称他的艺术生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,是在50年代以后。1950年,刘继卣从天津迁居北京,得识北京各大名家,获益非浅,艺事更为精进。50年代初期,他创作的连环画册《鸡毛信》出版,颇具匠心的构图,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小放牛娃的英雄故事。这部连环画一出版,立即轰动了美术界,使刘继卣的声誉大振。 刘继卣由于探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,养成随时观察事物的习惯。一次他带小孩逛动物园,因为集中精神观察老虎,竟将带着的小孩丢了,最后由动物园工作人员替他找到。据报载他病逝前创作了巨幅国画“双狮图”献给国家,临终前仍念念不忘“中国画要为民族文化争辉夺彩”,这位画家深厚的爱国热情是值得钦敬的。 大闹天宫》时,真是如鱼得水,兴奋异常。《大闹天宫》是用工笔重彩画的。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,不仅要求画家有过硬的线描、造型、设色的基本功,而且非常费力。一片盔甲,一朵云彩,一撮猴毛,要先用淡墨一遍一遍的晕染,一般要染上十几遍以至更多,然后上色,这色才浓重深厚。要是直接上色,色就浮、单薄,也就俗了。一共八幅画,画了将近一年,还不算为此所作的大二的准备工作。一幅不算大的画,要画一个多月,每天从早画到天黑,看不清颜色了才止。真可说是废寝忘食,人以为苦,他却以为乐。他觉得沉浸于自己所喜爱的意境中,是一种美的享受。
刘继卣大闹天宫2
|
1956年《闹天宫》组画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,以年画的形式在全国大量发行,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。随后《闹天宫》组画原作八幅,由人民美术出版社转借给当时的中国美术组织机构,送到世界有关国家进行巡回展出。展览完成后,只还给刘继卣先生《闹天宫》原作八幅中的六幅,另外的第二幅第四幅原作,被告知“不 慎丢失 难以找到”。惊天动地之艺术杰作竟不能完整回归,就连后来周恩来总理调阅原作时,也只能看到六幅。 刘继卣先生为此更是伤心万分。此后再出版《闹天宫》组画时,其中的第二 第四两幅,只得使用早先出版物的翻拍照片来制版。这真是天大的遗憾。 事隔几十年,奇迹却发生了!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刘延江先生,在弘扬祖国文化 组织出版连环画珍品的过程中,几经周折,从中国美术馆尘封的众多藏品中,将《闹天宫》组画丢失的第二 四两幅原作找到。立即将这两幅几十年不见天日的艺术瑰宝,进行了 拍照 制版,并借出参加了纪念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五十周年展览会,在中国美术馆展出。